谨防媒体沦为平台的“打工人”

2024-12-19

  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推进★★★,媒体与平台通力合作成为互利共赢的选择。但值得警惕的是,一旦社交平台利用算法和流量来左右内容生产甚至影响舆论导向,那么媒体对平台的依赖便有可能加剧★★★。

  有网友形象地将媒体与社交平台的关系描述为★★“相爱相杀★”,这种说法并非毫无依据★★。一方面★★,平台成为积聚眼球的★★“流量池”★,也成为媒体变革发展的一个“突围点★★★”★★,媒体借助平台,使得内容获得更高的触达率;平台借助优质的媒体内容,也得以不断发展壮大。另一方面,也有一些媒体在“流量争夺★★”中逐渐失去话语权与主动权,出现★★★“平台依附★”的现象,成为平台的内容★★★“打工人”。

  究竟需要怎样的“10万+”?身处流量时代★,没有流量的宣传只能是自说自线万+★★★”可以说是很多内容生产者梦寐以求的★★,因为它是内容“出圈”最外显的象征之一。事实上,流量本无过错,错的是为了流量而忽视了责任与担当;而★“10万+”虽然很诱人★★,但它也绝不应该成为媒体追求的唯一目标。

  近年来,随着舆论生态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,各级新闻媒体“主力军”加速挺进“主战场”★★。在这个过程中,社交平台是重要赛道。

  如何打造自己的平台?媒体融合的实践一再证明,互联网时代,“谁拥有平台,谁就能吸引用户”。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★★,尽管媒体在入驻平台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注,却在话语权、流量收益等方面受制于平台★★★,有时甚至肥了别人的田、荒了自己的地★★★。正因如此,近年来★★★“打造自主可控平台★★”逐渐成为媒体行业的共识。像以人民日报★、新华社★、央视新闻为代表的中央级媒体平台★,通过持续不断的优质内容输出,吸引平台粉丝和流量向客户端★★“迁移★”,下载量、用户活跃度均位于前列。许多媒体平台虽然存在日活用户较少、传播力较弱、自我持续盈利能力不够、人才缺失等难点★★,但尝试与探索不曾停步,经验与成果也在逐步累积。

  其实★★★,媒体与平台各有所长,理应各司其职★★★,进一步把长板锻长,在★★★“媒体生产+平台引流”的机制中实现共赢。比如★,媒体可以根据抖音★★、b站等不同社交平台的话语风格、受众需求,生产各种“量身定制★★★”的优质内容,而非“账号一大堆,内容一个样”;而平台则应利用技术、人工等手段,加大对媒体优质内容的流量扶持,让它们能于海量内容中多一些★★“被看见”的机会。

  媒体与平台之间应是何种关系?媒体如果完全依赖于平台,难免被流量所左右,更容易在受众★★★“注意力之争★”中落于边缘位置;而平台若是对各种流量失范行为视而不见★★,甚至主动给媒体“挖坑★★”,不仅影响网络传播秩序,更可能面临违法违规风险,终将自毁长城。最近,某平台因存在对法律、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未及时处置等情况,导致违法信息扩散,被公安机关予以行政处罚★。

  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驱动。在社交平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,媒体开办并深耕平台账号,既是引导舆论、争夺话语权的主动出击,也是受到诸多现实因素驱动的选择★★★。比如★,一些媒体依靠平台账号的流量来获得商业合作,推文的点击率★、转发数,短视频的打开率、完成率等★★★,成为评判的重要指标★★★。这些量化指标一旦成了“指挥棒★”,便很容易“迫使★★”一些媒体蜂拥而上追逐流量★。

  媒体需要平台流量的加持。流量不仅是数字★★,背后体现的更是网民的注意力和关注度。一般而言★★,流量大往往代表关注度高、传播力强。进入社交媒体时代★★★,好的内容如果没有流量加持,光是在“内循环★★”之中★★★“打圈圈”,难以取得预期效果。因此,在媒体“百花齐放”的当下,为了获取更多曝光和关注★,媒体愿意将自己精心生产的内容发布在社交平台上,以期让优质内容更加“广为人知★★”。比如“尔滨★★★”的爆红,便是媒体宣传和平台助推共同作用的结果,二者缺一不可。

  又如,为迎合平台规则陷入★★★“流量崇拜”。众所周知,平台并不会将所有内容“平等”地推送给用户★★,而是会运用算法规则对内容进行流量分配★★★。为了适应并迎合这套规则★★,少数媒体或主动或被动地走上“逢热就蹭”“制造热点”的歧路,以贴标签、★“标题党”等方式★★★,发布不明就里、低俗滥俗、真假未辨的内容来博取关注★★,实现流量暴涨。比如,在一些新媒体报道中★★★,标题便常常出现★“00后”★“女司机”“女博士”等群体标签★,或是动辄★“突发!”“必看!★”“刚刚确认★★!★”,试图以此调动受众情绪、引发受众好奇、吸引受众关注,从而带来可观流量。

  媒体自有平台的建设不力。媒体融合十多年来,面临的痛点之一便是许多媒体的自有平台仍缺乏足够影响力★★★。很多地方费心力运营社交平台账号,也是因为当地自建的客户端还处于★“有端无客”的尴尬境地。不可否认,这些平台账号的确是传递主流价值、实现舆论引导的有效手段,但由于传播渠道、流量分配权和收益变现等都掌握在平台手中,从某种程度上说,媒体仿佛成了平台内容工厂的“打工人”。长此以往,不仅不利于自有品牌的打造,还可能制约媒体公共价值的发挥。

  比如,在议题设置上被平台“牵着鼻子走”。如今★,很多人有这样一个感受: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单★,仿佛成了媒体的选题清单★,这边热搜刚“爆★★”,那边就能在公众号或者短视频上刷到一批标题相似、内容相近的媒体报道。围绕着平台设置的热门话题,媒体总会以不同角度、不同题材及时跟进★★★、紧紧跟随。

  再如,盲目跟风社交平台不断上演“反转剧★”。纵观近年来发生的舆情反转事件★,很多时候是部分媒体在首次报道时未对事实进行仔细核实★★,盲目跟风★、采信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内容所导致的★★,严重影响了媒体公信力。比如,某地曾发生一起公交车与轿车相撞后公交车坠江的事故,一些媒体尚未核实真相便发布报道将事故原因归结为“女车主驾车逆行”★,后经警方调查后辟谣,该女司机其实也是事故受害者;今年2月★★,一则策划编造的视频“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”在社交平台热传之后,一些媒体为了迅速抢占新闻热点★★★,竞相转载、跟风炒作,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。

  我们需要在流量与质量之间尽可能找到平衡。比如,让★“有声量的内容更具质量”★★★,在及时跟进受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基础上,填充进更有深度★★★、更富思考的专业性内容,让流量不止于虚浮的泡沫;又如,让“有质量的内容更具声量”★★★,为主流价值、中心工作披上更为年轻化、更活泼生动的“外衣★★”,让优质内容不止于干巴巴的说教,而是一顿丰富的★★“精神大餐”。

  随着入驻社交平台成为常态,媒体或多或少会受到平台的影响★★。此时,由于媒体时常不能★“直达★★”受众★,中间横亘了一个“流量分配者”,从而让部分媒体对平台产生了过度依赖。那么,这种依赖究竟从何而来?其生成逻辑是什么?

  虽说平台热搜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受众的关注所在,但有时也掺杂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件甚至是商业营销,缺乏公共价值与讨论意义★★★。个别平台甚至有意设置煽动性别对立★★★、激化社会焦虑等热点敏感话题,以巨大的流量诱惑、引导媒体跟进报道和评论★★,试图引爆网民情绪、误导社会舆论★★、加剧群体撕裂★。在此情形下★,媒体如果不加以判断,一味被平台“牵着鼻子走”★★★,投入过多报道力量于琐碎★★、无意义的议题上,极有可能“热闹过后,一片虚无”★★★。

  在进军社交平台的过程中★,媒体该如何摆脱★★“平台依附”?破解这一难题★★★,须回答好三个问题★。

  总而言之★★,媒体一旦陷入“平台依附”★★,就等于将话语权与主动权“让渡他人”★★。唯有相互赋能,在流量与质量之间求得平衡,让正能量有大流量★★,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★★★,“主力军★★★”才能更好挺进★★★“主战场”。